学校首页|旧站入口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学科科研 | 学生园地 | 党团建设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资料下载 | 培训中心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动态链接 
 学术动态 
 媒体本院 
 学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马院成果:徐秦法教授、硕士生袁源在《广西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2024-04-03  

2024年4月3日,《广西日报》(第九版)刊发了我院徐秦法教授、硕士生袁源的理论文章《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徐秦法 袁源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各类社会思潮演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思政课始终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传播主流声音的主渠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思政课以其独特的教育传播功能,在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中发挥着强大作用。新时代,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须用好用活思政课,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理论建构话语转换——从“革命”到“现代化建设”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三次理论飞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话语转化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打破苏联的理论模式,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掌握了自主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话语到社会主义建设话语的过渡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实际和新特征相结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破除了人民大众的思想禁锢,解构了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掌握了发展权。进入新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掌握了主动权。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自我建构阶段、飞跃发展阶段和自我调适阶段,进而发展到新时代以来的创新转换阶段,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阐述从阶级话语到现代化话语的变迁,并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话语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从世界舞台边缘逐步走向舞台中央,影响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解决中国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用“中国之道”解决世界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危机,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时代语境、回应时代要求。

核心逻辑话语转换——从“传统模式”到“中国特色”

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目的在于改变“失语”“失声”的现状,也是解决意识形态建构何以可能问题的实践延展和践行。如果说,从“革命”到“现代化建设”的话语转换,是集中回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那么,从“传统模式”到“中国特色”的话语转换,则要集中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实行计划经济,坚持国家所有制的支配地位。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逐渐破除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性转变,即从传统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开辟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与变革,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代性变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有其深刻内在理论逻辑的完整体系,并非仅是对理论创新自身的满足,而是要指导、服务实践,最终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助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彰显了理论性,而新时代话语体系的构建,更应凸显实践性,实现从理论性到实践性的飞跃。推动从理论话语体系向实践话语体系的转变,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要完成的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同样,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也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指向,促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让政治话语不是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解释与灌输,而是以更为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打动人和武装人,突出用学术讲政治,形成规范的政治话语体系,凸显其深厚的学理内蕴。

价值旨归话语转换——从“中国智慧”到“人类共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相应作出调整。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阐释的核心话语变革,也应彰显出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新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共识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命活力,关键在于要时刻秉承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代言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样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在话语转变上深刻体现和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构建展现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构建,既要凸显中国的人民情怀,更要将我们所具有的人类情怀与大国担当真实地展现给世界人民。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生动的事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人民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实现中国智慧向世界方案的转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应立足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从思想、理论高度予以创造性的回答、回应。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和巨大优势,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与中国智慧。实现从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话语体系的转换,有利于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现实性、科学性、人民性,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各国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index.php?name=gxrb&date=2024-04-03&code=009&xuhao=1




(图文来源:《广西日报》2024年4月3日第九版)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